找到被执行人怎么通知法院

       点击:68      来源:

一、找到被执行人怎么通知法院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法院一般会采取电话、邮寄、上门送达留置以及公告送达等通知被告。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二、法院送达方式有哪些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一)直接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直接送达,是指由人民法院的送达人员将须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直接交给受送达人或他的同住成年家属、代收人、诉讼代理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送达时,受送达人本人不在的,可交给他的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离婚诉讼中,向一方当事人送达时,在受送达人不在的情况下,不可以交给在身份上既是该方当事人的成年家属又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人代收);受送达人指定了代收人的,可交给代收人签收。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盖章。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既可以向受送达人送达,也可以向诉讼代理人送达。向上述受送达人以外的人送达,视为直接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二)留置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留置送达,是指在向受送达人或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送交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时,受送达人或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送达人依法将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留放在受送达人住所的送达方式。留置送达适用的条件是受送达人或有资格接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在进行留置送达时,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作为见证人,人民法院的送达人员应当向见证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受送达人拒收的事由和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产生送达的法律后果。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三)委托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委托送达,是指受诉法院直接送达确有困难,而委托其他法院将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送交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委托送达,应当是在进行送达的人民法院自己进行直接送达有困难;进行委托的法院只能委托其他法院,而不可以委托其他机构或组织。在程序上,委托法院应当出具委托函,并附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和送达回证。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四)邮寄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邮寄送达,是指受诉人民法院在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邮局以挂号信的方式将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邮寄给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相符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五)转交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转交送达,是指受诉人民法院基于受送达人的有关情况而将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交有关机关、单位转交受送达人的送达方式。负责转交的机关、单位在收到诉讼文书、法律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六)公告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公告送达,是指受诉法院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采取上述方法均无法送达时,而将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予以公告,公告经过一定期限即产生送达后果的送达方式。公告送达实际上是一种推定送达,即公告后受送达人有可能知道公告内容,也可能不知道公告的内容,但法律规定均视为送达。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综合上述,小编整理有关通知法院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法院一般会采取电话、邮寄、上门送达留置以及公告送达等通知被告。一方在向法院提起诉讼之后,法院会按照相关规定对案件进行立案受理。更多问题,51律师网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FkI51律师网——法律知识分享51lvshi.cn

本文链接:http://www.51lvshi.cn/fl-15-1097.html找到被执行人怎么通知法院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请大家时刻谨防诈骗!

上一篇:驳回执行申请的裁定书

下一篇:涉外合同能否用书面外的方式